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黄河九曲第一湾”景色。 安源 摄
中新网四川若尔盖2月19日电题:黄河九曲第一湾:以生态保护叩开发展之门
作者单鹏安源
在若尔盖县唐克镇嘎尔玛村“沙漠土壤化”生态恢复基地,土豆是生长最好的经济作物,白色的土豆花与作物扎根的沙漠形成鲜明对比。“我小的时候这片地是一片沙漠,大概有多亩,现在这里种植了一些实验用的草、土豆、萝卜及油菜等作物,草原恢复得也比较理想。”该村村支部书记刚科说。
四川省阿坝州若尔盖县“黄河九曲第一湾”景色。 安源摄
若尔盖县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阿坝州),是黄河、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是“中华水塔”重要组成部分,但据年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若尔盖沙漠化面积达8.03万公顷,涉及7个乡镇、场,32个村。
若尔盖县民众参与土地沙化治理。若尔盖县委宣传部供图
“项目部门要求实验地里禁牧3到5年,我们现在周围围了网围栏,并组织村民专人管理。目前,从整体来看恢复效果很好,我们村干部也会隔三差五地来维护和管理,对这次沙化治理实验种植成果充满信心。”刚科说。
若尔盖县民众参与土地沙化治理。若尔盖县委宣传部供图
嘎尔玛村“沙漠土壤化”生态恢复项目,是若尔盖县治理黄河生态的缩影。近年来,若尔盖县重点实施国家防沙治沙示范工程、国家水土保持等重点建设项目,以及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等一大批工程项目;同时倡导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已建成道地中药材、油菜、饲草、青稞4个万亩基地,有机蔬菜、枣李、马铃薯3个千亩基地,金丝黄菊、草莓、西兰花3个新型基地。
土地沙化一度是若尔盖县面临的生态挑战之一。据原若尔盖县林业局副局长左林回忆,在若尔盖县唐克镇,地下水水位曾以惊人速度下降,“以前,老乡从井里打水的绳子只要5米,后来变成8米甚至更长。”
若尔盖县唐克镇白河社区设计生产的“吉祥娃娃”。若尔盖县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若尔盖县制定了覆盖山地、水域、林地、田地、湖泊、草原等生态修复治理方案,持续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防沙治沙、生态脆弱区治理等生态工程。截至目前,若尔盖县已增加造林3.2万亩,实施禁牧万亩、草畜平衡余万亩,治理各类沙化草原余公顷、恢复湿地余公顷;年至年,新增造林面积近1万亩,治理各类草原沙化面积近6万亩。
“与以前相比,若尔盖沙化趋势得到遏制,水源涵养能力提升,草原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保持Ⅲ类以上,基本实现天蓝、水净、草绿。”阿坝州政协副主席、若尔盖县委书记泽尔登表示。
在若尔盖,旅游业享受到生态环境向好的“红利”。作为若尔盖旅游的一大品牌,若尔盖安多赛马节已成功举办8届。在若尔盖安多赛马协会会长泽让扎西的家里,这位60岁的老人掏出手机,翻出去年安多赛马节的照片和视频。视频里,千顶帐篷错落排开,彩旗舞动,赛马服五颜六色,年轻藏族小伙策马奔腾,马蹄扬起阵阵尘土。“草原文化是马背上的文化,保护黄河上游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文化。”
得益于生态保护,若尔盖的“全域旅游”正快速崛起:黄河九曲第一湾蜿蜒逶迤,热尔大草原广袤无垠,花湖烟波浩渺,扎萨格户外运动天堂神奇峻秀……近年来,若尔盖县编制《若尔盖县生态旅游规划》,明确“国际高寒草原湿地生态旅游和文化休闲目的地”发展目标,全力建设“生态、活力、畅通、和谐、幸福”若尔盖。
“以前牧民们挣钱只追求牲畜头数,放牧一年也只有微薄的利润,还破坏了草场。”牧民扎西开起了藏家乐,每年增收几万元,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在旅游带动下,黄河沿岸的居民也找到一条脱贫致富之路。在唐克镇黄河九曲边的白河社区,一款外形美观、独具安多地区民族特色的“吉祥娃娃”受到游客喜爱。这些“吉祥娃娃”身穿安多地区特色服饰,个头娇小,神态各异,传神灵动。
在白河社区合作社,非遗文化传承人张慧玲正忙着向学员讲解手工制作的技巧和知识。在她的指导下,学员们手中的吉祥娃娃慢慢成形。“‘吉祥娃娃’还有一个特别的藏族名字‘亚一则则’,象征着最美好的祝愿。”据张慧玲介绍,截至目前,该合作社已带动白河社区户、人参与手工创业,其中包括50多名留守妇女。
“村里的妇女都有熟练的刺绣手艺,我们计划做一些防疫香草、金刚结等新产品,还计划打造具有藏族特色的芭比娃娃,这些计划已在着手准备中。”张慧玲说。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淌着中华民族文明传承的‘血脉’。”泽尔登表示,若尔盖儿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放弃工业经济带来的高额回报,把一半的县域面积纳入生态保护区内,积极主动支持和参与生态保护;“十三五”期间,若尔盖县高标准实现脱贫摘帽,地区生产总值从16.4亿元增长到27.2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元、元增长到元、元,“黄河文化是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也是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