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初心地2011年2020年若尔

四川在线记者徐登林文/图

5月中旬,四川在线记者来到四川若尔盖国家湿地公园,满眼转绿的碧草、逶迤清澈的河道、振翅翔集的飞鸟,无一不在向游客宣示着若尔盖湿地保护的重要。

黄河九曲第一湾

黄河干流从四川省白河牧场注入若尔盖县境内,经唐克镇、辖曼镇等5个乡镇出四川入甘肃,干流总长.8千米,在若尔盖县流域面积达.5平方千米。黄河流经这里后,在广袤湿地作用下,丰水季径流量多年平均增加29%,枯水季径流量多年平均增加45%。

加快湿地植被恢复

今年雨水丰沛,四川若尔盖国家湿地公园的水草比往年更早地变青变绿,各种湿地植物、动物异常活跃。这给3月才大规模从云南迁徙回来的黑颈鹤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它们开始忙着恋爱繁殖。

四川若尔盖国家湿地公园石碑

记者在若尔盖县唐克镇白河和黄河交汇的湿地看见到处芳草萋萋,时不时有黑颈鹤冲天而起。

“眼前这一切都是保护后的结果,以前湿地萎缩、退化相当严重。”随行的若尔盖县林业和草原局林业高级工程师熊远清感慨。

血多,若尔盖县唐克镇索格藏村牧民,今年已经66岁。在他的印象里,原来湿地里牛羊往来,污水横流,垃圾遍地。“光我们家当时就有头牦牛整天在湿地里啃吃。”血多说,那时,全镇所有村家家都如此。

若尔盖县白河与黄河交汇处,黄河蜿蜒由南向北,有“九曲第一湾”的称号,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旅游团和自驾游爱好者。“没保护前,来这里的游客车子随便都可开进湿地,到处是车辙、垃圾和污水。”若尔盖县黄河九曲第一湾旅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奎回忆。

在当时国家林业局、四川省林业厅的支持下,年,四川若尔盖国家湿地公园被批准试点。年,四川若尔盖国家湿地公园开工建设。历时3年,投入2.3亿元,四川若尔盖国家湿地公园全力推进原生湿地保护、湿地植被恢复、本底调查、动植物保护、病虫防治和鼠害治理、污染控制和湿地修复等项目。

“在湿地修复项目推进中,一开始尝试在沙化的地方种外地草,但一段时间后,发现其不生根而死亡。”若尔盖县唐克镇索格藏村党支部副书记尕让交回忆,后来,换种红原县引进的披碱草,成活率就很高。

“湿地修复过程中,难度最大的是拆迁牧民房屋20余户,将他们安置到规划集中区内。”熊远清介绍,按照相关要求,必须对核心景区范围内凡与规划相悖的建筑物体和人为景观一律清理至新规划的接待生活区域,同时,加大了对黄河九曲第一湾核心景区的综合整治力度,加快了湿地植被恢复进程。

牧民们希望吃上“旅游饭”

血多家原本在四川若尔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育区。“有4间砖木结构的低矮平房,一家6口人就在那里居住。”血多回忆,为了建设湿地公园,政府号召搬离,他们一家人和其他20多户村民于年搬到7公里外的集中区。

经过多年的保护与恢复,四川若尔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乡土植被得到了有效的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得到了良好恢复。若尔盖湿地独特的水鸟生境优势和天然的保护条件,使这里成了水鸟的天堂、候鸟的乐园。

工作中的若尔盖县林业和草原局林业高级工程师熊远清(坐者)

“监测发现,年在区域内栖息繁衍的黑颈鹤有9对,而资料显示年之前每年仅5-6对。”熊远清说,黑颈鹤数量增加,表明相关生态修复和栖息地营造工程的实施,改善了湿地环境的质量,更加适合鸟类生存繁衍。

依托四川若尔盖国家湿地公园自然资源,年,黄河九曲第一湾景区成功创建4A景区。“近年,景区游客数量和收入增长迅速,即使受疫情影响的年,景区也接待国内外游客17.91万人,收入.35万元,吸纳本地就业人。”李奎说,今年,随着国内疫情向好,景区游客持续增长。

年8月正式授牌的四川若尔盖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31公顷,所在区域隶属于若尔盖县唐克镇、辖曼镇和四川省白河牧场,主要由黄河干流和黄河支流白河构成。如今,横跨四川甘肃两省、面积更大的若尔盖国家公园正在紧锣密鼓创建中。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近年,若尔盖县瞄定“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定位,提出建设最美高原湿地生态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龙头的一批生态产业竞相蓬勃发展起来。

以景区吸引大量游客为基础,若尔盖县按照“一村一品”思路,把景区周边村落作为景区休闲观光和民宿文化体验承接区,因地制宜开发了一大批游牧文化、观光农业和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血多说,现在,他们家7口人,儿子儿媳养牛,偶尔给游客卖些牛肉和酥油,他希望三个孙子努力读书,将来到附近的黄河九曲第一湾景区工作,吃上旅游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1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