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发端于《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近年的历史面貌,内容十分丰富。
四川若尔盖县,黄河九曲 (王曦/摄)
《诗经》里有不少描写河流的句子——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说的是淮河;
“滔滔江汉,南国之纪”,指长江和汉水;
“汶水扬扬,行人彭彭”,山东大汶河;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山西汾水;
“泾以渭浊,湜湜其沚”,陕西泾水和渭水;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河南淇水;
……
我们稍稍留意一下会发现,在《诗经》创作的年代,河流的名字通常只用一个字,如江、汉、泾、渭等,它们统称为“水”,故又名江水、汉水、泾水、渭水,而不像现在叫某江某河。
四川若尔盖县,黄河唐克镇段 (江宏景/摄)
《诗经》里有24篇写到“河”: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国风·周南·关雎》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卫风·硕人》
新台有泚,河水弥弥。——《邶风·新台》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卫风·河广》
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王风·葛藟》
……
这里的河特指黄河。亦即说,彼时“河”与“河水”都是黄河的专属称谓。天下只有一条“河”。
甘肃玛曲县,黄河上游湿地 (郎兵兵/摄)
黄河本不姓“黄”。
“黄河”这个词,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沮水)东至堂阳入黄河。”这符合清代学者王念孙的考证——“西汉以前,无谓为黄河者。”
尽管《汉书》已出现“黄河”的称谓,但并不常用,《汉书·沟洫志》里依旧把黄河称作“河”:“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
《沟洫志》记述了江、河、淮、泗、济、汝、淄、漳等诸多水流,为何强调“河为宗”呢?
“宗”的意思是根本。黄河流域因开发较早,人口稠密、农耕发达,被视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黄河则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青海贵德县,黄河清流 (孙苏红/摄)
早年,黄河水并不黄。《诗经·魏风·伐檀》说,“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你看,河水清澈还泛着微波。
黄河变黄主要在战汉以后,过度的开垦、放牧、采伐,导致水土流失。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时,河水逐渐浑浊,一度也叫“浊河”。后来越来越浊,便成了黄泥汤。
黄河上游,部分河段至今仍然清澈,青海贵德县素有“天下黄河贵德清”的说法。随着黄河继续流淌,洮河、湟水等支流裹挟大量泥沙汇入,黄河开始放纵自我,由清而浊,由浊而黄。
宁夏中卫市,黄河黑山峡段 (冯开华/摄)
据统计,黄河平均每年携带泥沙16亿吨,假如把这些泥沙砌成1米高、1米宽的墙,可以绕地球赤道27圈。
当黄河进入中下游,泥沙开始堆积,河床抬升,河道壅塞,屡屡泛滥成灾,母亲河暴露出肆虐的一面,俨然成了“后妈”。
两千多年来,黄河决口泛滥1余次,改道26次,大规模改道6次。黄河河道在冀、鲁、豫、皖、苏五省之间来回摆动,侵夺水道无数。例如公元年,黄河第四次大改道,夺淮入海,使淮水丧失了入海口,沦为千年灾河;公元年,黄河第六次大改道,夺济入海,古老的济水从此名存实亡。
陕西宜川县,黄河壶口瀑布 (陶明/摄)
黄河祸害的水道除了淮水、济水,还有颖水、涡水、濉水、泗水、汶水、滹沱水等。黄河移走后,有的水道侥幸恢复,有的则彻底报废,残留的遗迹被称为黄河故道或黄河废道。
先前说过,“河”是黄河的专属称谓,其他河流一般称“水”。对于黄河侵夺的水道,后人也往往以“河”名之,表明黄河曾经从这里流淌过。由于黄河侵夺的水道太多,“河”也就越来越多,于是,淮水改叫淮河,漯水叫漯河,汶水叫大汶河,滹沱水叫滹沱河等等。久而久之,连黄河的支流洛水、汾水、渭水等,也纷纷改叫洛河、汾河、渭河了。
陕西延川县,黄河乾坤湾 (邵瑞/摄)
“河”作为水名的后缀使用,一方面意味着它演变成河流的通名,不再专指黄河;另一方面说明“黄河”的概念已深入人心,取代了初始意义上的“河”。
到了唐代,几乎没有人再用“河”称呼黄河,我们看唐诗里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黄河远上白云间”“黄河之水天上来”……清一色的“黄河”。
偶尔,我们为了突出黄河的长与大,会将它称为“长河”或“大河”。如王维《使至塞上》诗里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毛泽东《沁园春》词里的“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写的都是黄河。
河南郑州市,黄河滩地公园 (李安/摄)
黄河决计料不到,经历几千年岁月流逝,它会从一条河化身为千百条河。它更料想不到的是,在它南面,一条叫“江”的河流衍生出了千百条江,它们共同构建起中华大地上“南江北河”的格局。
江与河在英文里是同一个单词“river”,在汉语中则各表其义,其差别可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的。本文主要讲的是“河”,至于“江”,那是另外一篇故事了。
山东东营市,黄河入海口 (朱峥/摄)
本期文字、编辑:赵老师
编审:秦华监审:周贤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