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12月14日电 黄河九曲第一湾蜿蜒逶迤,风姿绰约,沙洲点点,水鸟翔集,只此青绿间,邂逅这块被誉为“地球之肾”的若尔盖湿地。若尔盖县生物资源丰富,10月底,若尔盖县完成了今年第三次秋季鹤类和迁徙水鸟调查,综合今年春、秋两季各三次的同步调查结果,共统计到32种只鸟类。不久前,被誉为“鸟类大熊猫”的黑颈鹤从这里出发,一路向南迁徙,进入一年一度的“过冬”模式。
“鸟类大熊猫”黑颈鹤。
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阿坝州若尔盖县境内,是以高寒泥炭沼泽生态系统和黑颈鹤等珍稀物种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三大湿地之一,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黄河上游水量的30%来源于此,是名副其实的“黄河蓄水池”,担负着黄河流域生态安全的重任。
在黄河九曲第一湾所在地若尔盖县唐克镇,当地村民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村规民约,将环境卫生治理纳入党、团主题活动,通过“站所联动+村社联动”等方式凝聚环境保护合力,竭力打造干净、整洁、优美的黄河源头第一镇。
“地球之肾”若尔盖湿地。
近些年,当地政府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兼顾生态保护与民生发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采取护湿还水、禁牧还草、防沙治沙等生态修复治理措施,保护区生态环境不断向好。
在刚刚开幕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中国将重点建设三江源、青海湖、若尔盖、黄河口、辽河口、松嫩鹤乡等湿地类型国家公园的目标再次被提到。若尔盖湿地又担负起另一个重任。
“地球之肾”若尔盖湿地。
初冬时节,位于若尔盖湿地腹地的若尔盖花湖保护区的生态管护员们,趁着还未进入封冻期,正对保护区内的沟渠进行分段式扎流、堵截。扎堵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当含水量到达一定程度后将进一步增加湿地植被的盖度和密度。
保护湿地,“扎流”“堵截”还不够。若尔盖县地处全国第二大草原——阿坝黄河大草原,也是川西北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牦牛是当地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原沙化,如何统筹好生态和发展的关系?
“地球之肾”若尔盖湿地。
为此,若尔盖县成功探索出对牦牛进行“放牧+补饲+圈养”的三结合顺势养殖方式。所谓“三结合顺势养殖方式”,就是通过“适度放牧、科学补饲、适时圈养”三方面养殖方法,并配套暖棚、巷道圈、电子秤、种草基地等牧民生产、生活必须的设施、设备。三结合的一大特色在于放牧这一环节,适度放牧将无节制放牧方式改为适时适量,减少多余运动造成草原践踏破坏和牧草浪费。除此之外,若尔盖县还针对性地采取核心区牧户一次性补偿、季节性限牧还湿补偿、禁牧还湿补偿、草畜平衡补偿等模式,开展湿地生态保护。
湿地的生态保护不能仅靠某一方,人人都应是参与者。若尔盖县依托“四川若尔盖湿地科普教育基地暨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西部牧场文化体验园区项目”,整治保护区内违规藏牧家乐,使其在保护区内合法合规开展生态旅游活动,促进牧民转产增收。在线下结合“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等主题开展系列线下宣传,在线上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