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君
我一直觉得,梳理地方文化,绝对无法绕开宗教文化对民众的影响。说到宗教,更无法避开它的社会性。宗教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习俗。
从广义上来讲,宗教本身是一种以信仰为核心的文化,同时又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正是因为宗教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人类的各种思想,与政治、哲学、法律、文化,包括文学、诗歌、建筑、艺术、绘画、雕塑、音乐、道德等意识形态相互渗透、相互包容,才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宗教文化,成为世界丰富文化的成分。
只要有人的地方,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和传承。都江堰是一个具有包容和接纳的地方,正是由于留存在这块土地上的多样文化,包括宗教信仰,这才构成了都江堰几千年的文明史,它们通过各种方式呈现出来,成了不可或缺的遗产。
采风小组马不停蹄地前往天主教堂打卡。对于这座有着上百年历史的教堂,我是第一次踏入,在我对宗教一无无知的思维里,只觉得,所有的祷告、祈祷、念经,不过都是对一个人心性的修炼,万本不离其宗,一个善字,一个真字,一个美字。要的就是大爱在胸,悲天悯人。 位于崇义镇的这座天主教堂,据当地村民讲,每逢周末,前来做礼拜的人络绎不绝。我们到来时不见一位信众,只有这充满异域风格的房屋建筑让人眼前一亮,以我的学识自然分不清到底是哥特式建筑还是罗马式建筑。不过,拱形圆门上方的那副十字架,倒是让我想起了那位被钉在架上的盗火者,而善恶的分界点到底在哪里?我有些茫然了。
都江堰的土地上,不止有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这些外来的宗教,本地的道教和佛教在千百年的传承中,也一样留下了许多的宝贵财富。宗教信仰我不懂,但那些财富的珍贵性我还是明了。比如那些千年古寺,那些珍贵文物,它们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发展信息,被保存流传下来,单这点就已功德无量了。
离开天主教堂,我们来到了团林寺。团林寺位于崇义镇新华村,始建于明崇祯十五年,至今已有近四百年历史。原名佛圣寺,香火鼎盛,后经战火焚毁。清同治六年,佛教临济正宗十五年住持法师了提法师率僧来此重建复兴,全寺占地15亩。寺内现有佛教建筑大雄宝殿、燃灯殿念佛堂、观音殿等,寺院信众日增,香火非常旺盛,是广大佛教信徒过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
我们来到时,寺里似乎正在做法事。香客络绎不绝,所到之处全是浓郁的香烛气息和虔诚叩拜的香客,经堂里传出来的唱经声悠扬缥缈,彷如来自云端,强大的气场带给人一种肃然的气息,令人不敢高声喧哗。
戴着眼镜的女主持走出大厅迎接众人。当她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不止惊讶于她的书卷气,还惊讶于她的性别。同行的老师说:孤陋寡闻了不是,女和尚就是尼姑,又叫比丘尼。并说:和尚的称谓并不限于男子,而是有一定修为,堪为人师的才有资格称为和尚。我算是开了眼界。
团林寺是一处非常低调的所在,成都周围前来烧香许愿的人非常多,反倒是都江堰本地的人对此不甚了解,同行的好几位老师都说是第一次前来,对寺院的一切充满了好奇。是啊,这样一座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寺院,在时光深处,一定目睹过许多世间的风云变幻,经历过许多的沧海桑田。它们矗立在崇义铺这块土地上,数百年来就那样陪伴着生活在周围的乡邻安居乐业,生生不息,确实是一处相当重要的民心聚集所在。
望着悬挂在大厅门口的佛圣寺牌匾,得知取名团林寺为时并不长,现今已恢复古寺原名。望着牌匾,我在思索佛圣之意,据我浅薄的知识结构所知,佛是以宏大渡人,圣则是以弹指乾坤。追溯佛圣寺的变迁,不得不说这是川西平原这方土地的富庶所带来的福泽,以及民间信众对人世安好的祈愿。
主持非常矜持,少于言语,我有心询问如何参透佛法,却无法找到准确的话头,第一次觉得自个除了满身的浊气,再就是没有丝毫的慧根。看来,无论是在寺里还是寺外,我们都必须坚持一生的修行,才能渡人渡己。不过,好在家里还有一位八十五岁的老母亲天天烧香磕头、念佛诵经,但愿在这样的环境里,我能有机会开悟。可惜的是虔诚的母亲早已双目失明,否则的话,一定带老母亲前来佛圣寺拜佛、念经、烧香、祈福。
文君:本名韩文琴,女,四川省阿坝藏羌自治州若尔盖县人,现居都江堰市。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家学会会员、都江堰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诗集《跌落云间的羽毛》《天上的风》《麦子的城堡》,散文集《藏地女人书》《迁徙的红柳》《月映青城》。曾获第五届“禾泽都林杯”城市、建筑与文化诗歌大赛一等奖等二十余次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