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山草地展新貌四川阿坝州脱贫奔小康纪

↑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桃坪镇佳山村,村里大山高耸入云,从山下到山上则是苍翠的果林(6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沈伯韩摄新华社成都7月2日电(记者周相吉、刘坤)满山的果树、整洁的民居、玉带似的公路……6月中下旬,记者行走在川西高原,一处处令人振奋的景象扑面而来,多年前的那些贫穷面貌已难寻踪影。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这个川西高原上曾以雪山草地著名的地方,今年初实现全域脱贫摘帽。现在,这里的农牧民们又迈开新的步伐,走向美好的未来。↑这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境内的“上南天路”(6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在壤塘县,不少牧民因为“上南天路”,进入了致富快车道。“上南天路”最高处海拔米,连接壤塘县上杜柯乡和南木达镇,此前两个乡镇之间无路可通。新华社记者沈伯韩摄“苦寒之地”变了模样“种的土豆、玉米,根本没法运下山。”“去集市卖牦牛,路上要花2天时间。”说起多年前的生产生活,阿坝州不少农牧民直摇头。如今,这些都变了模样。理县桃坪镇佳山村,盘山公路隐藏在苍翠果林之下。村里大山如笔尖挺立,高耸入云。当地老乡介绍,以前都种玉米、土豆,除去人工和种子等成本,还要亏本;而现在山下是大樱桃树,山腰是李子树,山顶是苹果树。↑这是无人机航拍的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境内的“上南天路”(6月13日摄)。在壤塘县,不少牧民因为“上南天路”,进入了致富快车道。“上南天路”最高处海拔米,连接壤塘县上杜柯乡和南木达镇,此前两个乡镇之间无路可通。新华社记者沈伯韩摄村民龙朝志种了10亩果树,一年的水果收入达20多万元,其中近一半的销量,是儿子龙庭恒通过网络销售的。↑6月19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南坪镇琵琶弹唱中心的艺人为游客弹唱南坪曲子《采花》。新华社记者刘坤摄村主任马雪平说,村民人均年收入从10年前的余元,增加到年的元,大多数农户年收入都超10万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古尔沟镇丘地村,村民在藏式风格民宿外编织传统腰带(6月11日摄)。丘地村在年整体搬迁后,实现水电、畜牧、旅游产业齐头并进,年成功创建3A级景区,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元。新华社记者沈伯韩摄佳山村仅是阿坝州山区产业变化的一个缩影。在壤塘县,不少牧民因为“上南天路”,进入了致富快车道。“上南天路”最高处海拔米,连接壤塘县上杜柯乡和南木达镇,此前两个乡镇之间无路可通。↑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古尔沟镇丘地村拍摄的藏式风格民宿(6月11日摄)。丘地村在年整体搬迁后,实现水电、畜牧、旅游产业齐头并进,年成功创建3A级景区,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元。新华社记者沈伯韩摄上杜柯乡吾克基村牧民扒周说,以前从村里走路到乡镇,来回要2天时间,骑马要一天,卖牛奶、牦牛都相当困难,“把牛赶到集镇上卖,我们没还价余地,否则还得花一天时间赶回来。”如今,在交通运输部支持下,这条“云端扶贫路”把茫茫大草原连接起来。扒周现在骑上摩托,只需一小时就能到乡镇,他家一年卖牛奶的收入就能达到1万元。如果要卖牦牛,一个电话打出去,就有人上门来收购。↑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藏文中学新的篮球场上,初中二年级男生在体育课上打篮球(6月14日摄),周围则是新的教学楼和体育运动场馆。新华社记者沈伯韩摄川西高原上,变化无处不在。阿坝县,一栋栋新教学楼拔地而起。红原县,收奶站沿公路进入草原深处,方便牧民售卖鲜奶。松潘县,电子商务发展如火如荼……“劲往一处使”啃下“硬骨头”目前,阿坝州13个贫困县(市)已全部摘帽,10.34万名贫困人口脱贫。这一切,既有扶贫干部全力奋战,也有农牧民自身铆足干劲自力更生。↑6月23日,四川阿坝州汶川县威州镇索桥村村民载歌载舞迎接到村观光的游客。新华社记者刘坤摄赵煜民是交通运输部派往该县的扶贫干部,兼任吾依乡吾依村党支部副书记。年9月,赵煜民到任后,大部分时间都在村里。“这里扶贫要突破走寨入户关、语言沟通关、工作责任关,事非经过不知难。”赵煜民说,看到群众期待的眼神,自己没理由退缩。他帮村里组织成立了合作社,贫困户拉甲一家通过合作社,每年卖蘑菇的收入要比以前多元,如今拉甲一家已脱贫。↑6月11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古尔沟镇丘地村村民哈姆斯基为游客熬制酥油茶。新华社记者刘坤摄近年来,阿坝州3.5万名党员干部与19万多户农牧民开展结对帮扶,多名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6月11日,同是经营民宿客栈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古尔沟镇丘地村村民拉姆(左)和汪乃前往村口迎接客人。新华社记者刘坤摄在若尔盖县降扎乡格吉村,来自县纪委监委的俄尖泽仁从年8月开始,在村里担任第一书记。他到村后,带领村民种植中药材,结合自然环境优势,还发展旅游产业。几年下来,格吉村人均年收入达到1万元左右,实现了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俄尖泽仁也从刚到村时的不被认可,变成了村民的“知心人”。“脱贫攻坚,就要有红军过雪山草地的斗争精神。”俄尖泽仁说,干部群众“劲往一处使”,才能攻克贫困堡垒。在马尔康市松岗镇丹波村,几年前阿青的丈夫生病,女儿又在上大学,她家因病因学成了贫困户。阿青在接受帮扶的同时,自己也拼命努力,把资助她的7箱蜜蜂发展到16箱。她还综合利用邻居家土地,种植了40亩花椒树。“几年后,收入应该很不错。”阿青乐呵呵地说。↑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的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村民在制作藏绣制品(6月13日摄)。壤巴拉非遗传习创业园内进驻有唐卡、梵乐、藏医药等传习单位,当地及附近村民在这里可以免费学习非遗项目的制作技艺,学成后留在这里创作作品,每个月可获得数千元固定收入以及作品销售提成,收入得以大大提高。新华社记者沈伯韩摄在阿坝州,有的农牧民通过学习非遗技艺过上新生活,有的成为种植能手,有的通过互联网营销而改变命运……“后头的日子会更好”川西高原上,农牧民致富的步伐已迈开,他们对未来充满期待。理县古尔沟镇丘地村,民宿旅游如火如荼。59户村民就有70多辆小汽车,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以前只能吃苞谷,现在吃米都还分种类,以后日子会更好!”老支书三郎乓说。当前,阿坝州全力打造大九寨、大熊猫、大草原等品牌,全产业链带动周边群众脱贫致富。茂县、汶川县、九寨沟县等地,文旅产业蓬勃发展。近5年来,阿坝州实现旅游收入.33亿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索桥村,陈向前在家中制作银饰(6月23日摄)。30岁的羌族小伙陈向前,家里曾因病致贫,他靠着银饰制作的手艺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如今,他制作银饰,卖给到村里和附近乡村游玩的游客,也通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7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