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坝州推进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纪实

厚植生态“底色”加快“绿色”崛起

——阿坝州推进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纪实

■记者杨骁

“草原广阔无垠、群山青翠欲滴、空气清新怡人……”走进阿坝州,无论是高山河谷,还是草原湿地,沁人心脾的是洁净的空气,映入眼帘的是绿水青山,人与自然在这里和谐共生。

如诗如画的美景背后凝聚着阿坝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决心和干劲。

党的十八大以来,阿坝州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来抓,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全力推进长江黄河上游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一屏四带、全域生态”发展新格局,全力培育“三地共建、五业同优”产业新体系,确保“一州两区三家园”建设有力推进,切实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这是回应时代命题所作出的实践创新,体现了保护生态不计其利、面向未来不计其功的责任担当。当前,阿坝州正用“留白”的手法,给生态留出空间,让生态文明有了丰富的内涵和永续发展的基础,一幅以生态为底、绿色为径的幸福美丽画卷正在阿坝儿女的手上逐渐绘就,清晰可辨……

生态为底

——筑牢生态屏障,维护生态安全

对阿坝州而言,生态保护不是“选择题”,是“必做题”;不是“包袱”,是机遇,更是肩负的重大政治任务和政治责任。

阿坝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是四川乃至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是国家划定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区域内的若尔盖湿地是我国三大湿地之一,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黄河上游水量的30%来源于此,是孕育“黄河之肾”的涵养水源,也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长江、黄河流域生态安全的重任。面对生态保护的历史责任,阿坝儿女义无反顾、主动出击、迅速行动。

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作出“上游贡献”。阿坝州科学制定生态建设规划,立足州情实际,不断健全法治保障体系,坚持“保护优先、生态优先”,先后制定并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湿地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出台了《阿坝州资源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规范性文件,加快了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法治化进程。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场关乎民生的硬仗,必须决心坚定、行动有力,驰而不息、久久为功。近几年来,阿坝州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体系,扎实推进草原“两化三害”治理、长江黄河上游干支流流域治理、地灾治理、污染治理、增草增林增绿治理、森林草原防灭火治理、全域环境综合治理“七大治理”工程。

若尔盖湿地是国内面积最大、分布集中、保存完好的高原泥炭沼泽湿地。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草原上的牧民群众因过度放牧导致沙化,草原生态面临严峻考验。

从绿原无垠、牛羊穿梭草间,到部分土地板结硬化、风沙蔓延,再从一个个国家级、省级等治沙项目持续落地,到牧民们自觉清理垃圾、保护草地,实现了沙洲变绿洲、黄土变绿土……在与沙化搏斗多年之后,阿坝州探索出一套适合高寒沙地的流动沙地治理模式、半固定沙地治理模式、固定沙地治理模式和露沙地治理模式,筛选出合适的树种、草种用于防风固沙。通过对沙化的逐年治理,有效遏制了阿坝州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问题,还减少了流入江河的泥沙量,切实做好了维护“中华民族水塔”的任务。年至年10年间,各级各部门在若尔盖县先后累计投入资金4.31亿元,治理各类沙化土地54.91万亩,流动沙地被明显固住,沙移现象逐渐减弱,若尔盖的湿地得到保护。

不仅是沙化治理,阿坝州还通过制定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相继实施了退牧还草工程和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同时,常态化开展草原保护宣传、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及草原行政执法等工作,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红原大草原、阿坝漫泽塘大草原和若尔盖热尔大坝草原成功荣获“四川十大最美草原”称号。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经过全州上下不懈努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十三五”时期,全州空气优良天数率达%。重点防治城镇工业废水、城乡生活污水、农村人畜废水,8条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5个国考断面水质由Ⅱ类提升到Ⅰ类。创建“两山”理论实践基地1个、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1个。

绿色为径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铺就生态富民路

在秀美山水间呼吸清新空气,在特色民俗中尽情敞开心扉,在休闲娱乐中体味岁月静好……阿坝已成为游客追逐体验的“诗与远方”。

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路径选择。近年来,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水人文资源,阿坝州主动融入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和“一核五带”总体布局,以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高起点规划“一区四带”文旅产业发展布局。

每年9月至11月,是阿坝州观赏彩林的最佳季节。几年前,在黑水县沙石多乡干斯坝村一处半山坡上,一棵花楸树由于满树漂亮的红叶,经网友拍照发到朋友圈里,一度被刷屏,这棵花楸树也由此成为川西彩林中的最美“网红”。

每到最美“网红”花楸树叶变红的时节,徒步、驾车慕名到此赏红叶的游客纷至沓来。为了保护好这棵“网红”花楸树,让游客每年都能欣赏到漂亮的红叶,当地政府还专门给树加了围栏。这是阿坝州绿水青山变为旅游资源的一个缩影。

从若尔盖湿地到九寨沟、黄龙,再看达古冰川、大熊猫……阿坝大地给人以强烈的生态美感。尽管拥有高密度、高品位的世界级自然旅游资源,阿坝州始终严格守住底线:绷紧生态保护这根红线,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做到取之有道。

花湖是若尔盖高原湿地的核心区。近年来,通过一系列的治理措施,花湖自然水位提高30厘米,水域面积由公顷扩大至公顷,公顷湖泊周边半沼泽和干沼泽得以恢复,黑颈鹤从原有的只增加到0只左右。更重要的是,作为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花湖每年为黄河的补水量达44亿立方米左右,占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的7.58%,成为名副其实的黄河天然蓄水池。

旅游业是阿坝州的主导产业,多年来,花湖旅游产业收入稳居全州前五。但为了保护生态,阿坝州狠下决心,全面拆除栈道2.86公里、观景平台等设施平方米,拆除牧家乐25家、违规标识标牌个,规范骑马点81处。阿坝州是典型重点生态功能区,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28.7亿元、居全省末位,但在生态保护投入上毫不含糊。据州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投资2.13亿元实施花湖生态修复和保护系列工程,同时加强生态环保宣传教育,爱护生态、守护生态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绿起来、美起来,更要让老百姓富起来。“绿水青山”如何转化为“金山银山”?阿坝州积极探索实践路径,推进生态产业建设,让绿色经济成为新引擎,走出一条绿色的康庄大道。

小金县日尔乡董马村依托生态优势,把“生态乡村”建设与全域旅游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昔日的贫困村如今摇身变成旅游村,村民的腰包也随之鼓了起来。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董马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成立了旅游合作社,按照“合作经营、规范运行、合计收入、存留资金、多劳多得”的管理分配模式运行。“加入旅游合作社后,阿坝州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董马村村民杨志彬激动地说。

绿色谋变带来丰厚馈赠。截至今年5月底,全州创建有机农产品(牛乳)基地.2万亩,获得“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个,授权“净土阿坝”品牌生产企业90个,产品达个。年至年统筹整合州级各类资金6.09亿元,累计开发生态公益性岗个,户均年增收分别为元、元、00元。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样恬静、美好、温暖的画面在阿坝大地随处可见。让阿坝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人人都是受益者,人人都是践行者。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在阿坝州已成为新风尚。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坚决摒弃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正逐渐成为阿坝儿女的共识,汇聚成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增长点。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1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