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田之路
“这些地方以前都是流沙,现在它们已经被牢牢锁住了。”9月20日,四川阿坝若尔盖县辖曼镇西仓村治沙点,若尔盖县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修复科工程师涂胜弯下腰,从地上随手抓起一把沙土,反复揉捻。远处,昔日荒坡已生发出层层青绿,远远看过去,荒坡被高山柳沙障编成的网围栏覆盖,沙化地块被牢牢“锁”住,留下深浅不一,大小均匀的网痕。
辖曼镇西仓村治沙点是《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年若尔盖县沙化土地治理工程(二期)》项目第43号小班,治理面积为.55公顷,主要采取了“高山柳沙障+植灌+种草+施肥+围栏封禁管护”治理模式。年9月进场施工,目前已进入为期三年的管护期。该地块投入万元,产生个劳务用工,直接增加当地劳务收入万元。目前,这处流动沙地经过综合治理效果明显,流动沙丘转化为半固定沙地甚至固定沙地,流动沙源的蔓延趋势被遏制,流动沙丘所在区域风蚀情况明显减少。
若尔盖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沙化治理,对保护当地草原植被,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意义重大。
若尔盖的沙地主要分布在西北部,这里也是黄河故道的集中分布区域,黄河流经若尔盖,经过数次改道,留下大量沙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扩大可利用草场面积,当地人为对湿地挖沟排水,加之鼠害等因素影响,大面积湿地和草地退化、旱化。年,全国第五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若尔盖县沙化土地面积达到.18公顷,占草原面积的9.9%,涉及7个乡(镇)、场,32个村。
若尔盖的沙化土地主要分为流动沙丘、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露沙地等4个沙地类型。其中,流动沙丘因为拓展速度快,成为治沙工作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治沙的难点主要在固沙,每年11月到次年4月,是当地风力最大的时间段,也是治沙最难的时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县林草局治沙团队将沙化地块分为数个‘小班’,用了高山柳沙障来固定沙地,限制流动沙丘的高速拓展。高山柳沙障的原材料是当地常见的植物高山红柳。治沙人员将几根较细的枝条部分缠绕在一起,编织成长2米宽4米的长方形边框,再利用粗一点的树枝充当固定桩,把边框结结实实地扎进沙土当中。高山柳韧性好,它不仅可以有效起到固定作用,自身还能在沙地中生长,在此基础上,治沙人员还在沙障中种植多年生披碱草、老麦芒和一年生的燕麦、黑麦草,以加强固沙效果。
截至年底,若尔盖县先后累计投入资金3.7亿元,治理了各类沙化土地2.7万公顷,占全县各类沙漠化土地总面积33.62%。而随着国家、省、州、县对沙化土地治理力度的持续加大,通过政府投入、部门联合、乡村联动,以项目为支撑,坚持重点治理,当地沙化程度也呈现出“总体好转、局部可控”的良好趋势。
“治沙,重在‘三分治,七分管’”。涂胜介绍,辖曼镇西仓村治沙点目前已进入为期三年的管护期,这期间,管护区域内严格禁牧,之后也将分批次分时段利用,以巩固治沙效果。
治理一片固定一片,成活一片增绿一片。记者了解到,若尔盖沙害目前已实现可控可治理,政府正在积极促进湿地合理利用工作,鼓励牧民进入公益性岗位,从事生态管护,划定区域发展生态旅游,积极促进当地有机食品产业发展,从而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同步推进,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