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尔盖湿地黄河上游的重要水源地与生态屏障

刘军连是北京哪个医院皮肤科医生 https://m.39.net/pf/a_4305593.html
一、若尔盖湿地简介

若尔盖高原,这一位于四川西北部和甘肃南部地区的广袤地域,构成了青藏高原的东北缘,其海拔范围在至米之间(朱耀军等,)。这里不仅是黄河上游的关键水源地(鲁瀚友等,),更是中国面积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泽地。若尔盖湿地,这片独特的内陆湿地,曾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泽分布区,其沼泽面积一度达到平方公里,然而如今仅存平方公里,面积缩减高达52%,其沼泽功能的退化更是令人深感忧虑(黄茜等,;李志威等,)。若尔盖湿地(沼泽)的地理位置与分布若尔盖湿地,这片总面积达平方公里的广袤地域,主要分布在四川的若尔盖、红原、阿坝以及甘肃的玛曲四县。其中,若尔盖和红原两县的面积占据了主导地位。这里,黄河水系的白河与黑河共同穿流而过,形成了蜿蜒曲折的河道与星罗棋布的湖泊。这些湖泊和河流都坐落于海拔介于至米的丘状高原地貌之中。这里的年均气温维持在0至6摄氏度之间,而年均降雨量则达到至毫米,为湿地的生态系统提供了充足的水分。此外,若尔盖湿地还是四川省内面积最大的草原的所在地,其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由平坦的草甸草原和沼泽共同构成,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独特的生态景观。值得一提的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历程中,曾多次经过这片风景如画的若尔盖湿地。黄河第一湾的探秘之旅黄河,这条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约古宗列盆地。从扎陵湖、鄂陵湖的黄河源区开始,它受巴颜喀拉与阿尼玛卿山的夹持,在宽谷中曲折蜿蜒。若尔盖以西,黄河绕过阿尼玛卿山,展现出惊人的急转,并穿越西秦岭的众多山峦。随后,黄河北东向穿越共和盆地,在龙羊峡之后,又近东西向流经贵德、化隆、循化、临夏等盆地。最终,从积石峡口流向兰州,离开青藏高原,进入银川盆地。这一段旅程中,若尔盖湿地无疑是最为引人入胜的一环。黄河第一湾的瑰丽展现——若尔盖地形图探秘置身于黄河第一湾的壮阔之中,若尔盖的湿地与地形显得尤为引人注目。通过谷歌地图,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一窥这一区域的独特地貌。若尔盖,作为黄河旅程中的一大亮点,其地形图上展现的曲折蜿蜒、波澜壮阔,无疑是对黄河第一湾的绝美诠释。

二、若尔盖湿地地貌的独特性

若尔盖盆地,被岷山、邛崃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和西倾山所环绕,其地貌特征鲜明。特别是东南方向的邛崃山脉和岷山山脉,抬升趋势显著,不仅孕育了高达米的四姑娘山和米的雪宝顶,更造就了岷江、涪江、嘉陵江源头的松潘高地。若尔盖,作为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的断陷盆地,因其地势低凹,成为黄河上游水系的重要汇流之地。黄河,这条发源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河流,自海拔约米的约古宗列曲开始其旅程。经过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等湖沼的滋养,它沿着巴颜喀拉山和阿尼玛卿山所夹持的南东东向路径,蜿蜒于宽谷之中,向东南方向奔流了余公里。当它抵达若尔盖湿地的核心区域—四川省若尔盖县唐克乡时,却出人意料地进行了80度的大转弯,转向由东南流向西北。随后,若尔盖以西继续绕阿尼玛卿山急转,先向北西西后近南北向穿越西秦岭诸山,再西流进入青海共和盆地,形成了壮观的黄河第一大转弯。直至龙羊峡附近,黄河才重新获得东流的机会,自此穿山过峡,踏上了离开青藏高原的旅程。黄河源与若尔盖高原的地理位置图

黄河源与若尔盖高原的地理位置图

三、若尔盖湿地的形成原因

若尔盖高原,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孕育了这片湿地的诞生。这里海拔高耸,同时受到西南季风和亚热带高气压的共同作用,使得该地区呈现出寒冷且湿润的气候特征。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则短暂而凉爽,年均温度维持在0.6.2℃之间。更为重要的是,该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达到mm,且降雨主要集中在5月至0月间,为湿地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分条件。黄河在此处形成了一个倾斜的“U”型大拐弯,由于黄河及其支流白河、黑河的频繁改道,加之三叠系砂岩与第三系黏土的沉积,形成了低渗透性的基岩面,这一基岩面将山谷地面严密封闭。在这样的环境下,结合高原地区湿润的气候,泥炭沼泽得以充分发育。根据地貌类型的不同,这些沼泽可以进一步细分为闭流宽谷沼泽、伏流宽谷沼泽、湖滨洼地沼泽和阶地沼泽四类,其中阶地沼泽的面积占比最大(朱耀军等,)。若尔盖湿地景观变化趋势近20年来,若尔盖高寒湿地景观的斑块数量整体呈现减少趋势,同时,湿地景观的面积也在持续缩减。尽管湿地景观的多样性保持均衡发展,但各斑块类型之间的面积差异显著,分布不均,导致整个景观格局逐渐趋向破碎化(黄茜等,)。

四、若尔盖湿地的地质特征

若尔盖盆地坐落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它是一个断陷盆地,被东昆仑断裂带和龙日坝断裂带等活动构造所环绕,形成了独特的“若尔盖地块”。这个地块的基底刚度高于周边地区,因此具有更强的稳定性。自从新构造运动以来,随着青藏高原的整体大幅隆升,若尔盖盆地则相对下沉,同时,其周缘的断裂活动也显得尤为剧烈(李建军等,)。若尔盖湿地的水系及其周边活动断裂分布图(李建军等,)MQF玛曲断裂;AWCF阿万仓断裂;LRQF龙日曲断裂;MRGF毛儿盖断裂;MJF岷江断裂;TZF塔藏断裂;DBF迭部白龙江断裂;HYK红原泥炭矿若尔盖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松潘-甘孜褶皱带内,其盆地基底形成于元古代,而沉积盖层则主要由三叠系复理石层系和第四系物质构成。通过对若尔盖盆地内的红参井钻井剖面的构造恢复,我们发现所钻遇的0余米三叠系复理石层系中,有高达46%的厚度是由于构造运动重复所致(刘树根等,)。若尔盖盆地钻孔红参井的钻井剖面构造恢复图揭示,在钻探所及的0余米三叠系复理石层系中,因构造运动导致的地层重复厚度占比高达46%。这一发现,进一步印证了若尔盖盆地深厚的地质历史与复杂的构造活动。

五、若尔盖盆地的地质演化历程

若尔盖地块在白垩纪中期,大约20Ma和80Ma,分别经历了两次剧烈的冷却事件,累计剥蚀厚度达到惊人的5km。此后,该地区逐渐进入了一个缓慢的冷却阶段,标志着高原化过程的开始。到了新生代,若尔盖地块几乎处于“零”剥蚀状态,整个区域在被动抬升中达到了现在的海拔高度。值得注意的是,青藏高原东缘在早新生代印度-欧亚大陆碰撞之前就已经形成了高原,这被称为若尔盖古高原(刘树根等,)。青藏高原东北部地质构造简图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处重要的地质构造交汇区域,其独特的地质演化历程对理解高原的形成与演变具有重要意义。该区域在白垩纪经历了显著的冷却和剥蚀事件,为后来的高原化过程奠定了基础。进入新生代后,若尔盖地块在被动抬升中逐渐达到了现在的海拔高度,形成了现今所见的壮观地貌。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若尔盖古高原的形成早于早新生代印度-欧亚大陆的碰撞,这为研究高原的起源和演变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松潘-甘孜褶皱带北部若尔盖地块近南北向构造剖面图(刘树根等,)揭示了该区域的构造特征。同时,通过对比黄河上游不同发育地段的阶地,我们发现伴随着高原的隆升,黄河向上游阶段性溯源侵蚀,不断侵蚀山前盆地和山间盆地,从而向青藏高原延伸。黄河的溯源侵蚀过程中,龙羊峡被向上切穿,使得若尔盖的西来之水又反向归流于黄河。大约在0.5Ma时,黄河干流切穿龙羊峡,进入共和盆地的玛曲—兴海深切河段;而到了约0.03Ma时,黄河又切穿了贵南南山及西秦岭,并与若尔盖盆地相连通,最终抵达黄河源区。

根据钻孔的C4年代学研究,黄河在±aB.P.时切穿了若尔盖断陷古湖。沉积剖面证据也显示,在(±)aB.P.时,湖泊沉积被洪积-冲积物所取代,这为黄河袭夺若尔盖古湖提供了沉积学依据。到了35kaBP时,黄河已经到达若尔盖盆地;而在~0ka期间,黄河又切穿了玛多县的多石峡,进入源区,从而形成了现代的黄河。

若尔盖盆地的缓慢隆起进一步加剧了黄河的溯源侵蚀作用,导致若尔盖古湖逐渐被黄河切穿而消失。如今,黄河以“U”型大拐弯穿越若尔盖盆地,其支流的改道和自然裁弯频繁发生,使得流域内留下了众多星罗棋布的牛轭湖和废弃河道。若尔盖高原的泥炭地发育始于约年前,并在至年以及0至年的时段内达到了发育的高峰。全新世早期,由于太阳辐射增强和季风带来的降雨增多,温湿的环境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底物供泥炭累积。因此,泥炭地得以迅速发育,不仅吸收了大量的大气CO2,还增加了地碳储量。同时,湿润多雨的天气导致泥炭地水位上升,厌氧层增厚,进而抑制了泥炭的分解,减少了泥炭中碳的释放。尽管若尔盖高原泥炭地在某些时段内曾表现出微弱的碳源特性,但总体而言,其地碳储量仍然十分丰富,成为了青藏高原东部不可或缺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和碳汇。

六、若尔盖湿地的发展演变

若尔盖盆地,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恰位于中国季风区和青藏高原区的交界,对气候变迁反应敏锐,地壳活动亦颇为剧烈。自晚更新世以来,该地的沉积模式便主要受气候因素所主导(李建军等,)。年至年间,若尔盖湿地的总面积减少了.0公顷。这一变化导致景观格局变得更为复杂,湿地景观的退化现象愈发严重。其中,沼泽湿地的面积缩减和景观的破碎化尤为显著,而湖泊湿地和河流湿地的变化则呈现出不确定性。在这期间,经济因素对研究区域内湿地景观格局的影响最为显著。若尔盖湿地景观格局的历史变迁遥感监测(-年)

该研究利用遥感技术,对若尔盖湿地进行了长时间序列的监测,详细分析了年至年间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若尔盖湿地的总面积在此期间减少了.0公顷,景观格局变得更为复杂,湿地退化现象日益严重。其中,沼泽湿地的面积缩减和景观破碎化问题尤为突出,而湖泊湿地和河流湿地的变化则表现出一定的不确定性。此外,经济活动对研究区域内湿地景观格局的影响在这段时间内显得尤为显著。自年代以来,若尔盖沼泽湿地的持续萎缩对黄河上游的水量补给和当地湿地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威胁。其中,人工开渠作为一项强烈的人类活动,被证实为沼泽快速萎缩的关键因素之一。长期以来,自然水系的溯源侵蚀逐渐疏干沼泽,降低地下水水位,并向沼泽内部深入切穿,从而导致了沼泽的萎缩。而人工开渠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过程,通过连通自然水系,加剧了沼泽内河床的下切和排水作用。此外,对98年至20年的水文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若尔盖高原的降水量呈现微弱减少趋势,而蒸发量却持续上升,这直接导致若尔盖高原的径流量和储水量逐年下降。湿地面积的减少和对黄河上游径流量的补给也随之减少,进一步加剧了湿地的萎缩与退化。同时,储水量的减少也使得若尔盖高原能够补给黄河源的潜在水资源量降低,从而加剧了黄河上游的水资源短缺问题。由此可见,若尔盖高原对于保障黄河上游的水资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8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