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流沙地”,今日“绿山坡
昔日“流沙地”,今日“绿山坡
四川新闻网若尔盖9月21日讯(记者王滟雨摄影报道)9月20日,涂胜爬上若尔盖县辖曼镇西仓村一处山坡,向四周眺望。在他眼前,郁郁葱葱的草场一望无际,秋风拂过,层层叠叠的草丛间露出一排排紫红色树枝编制而成的小方格,密密麻麻地铺满整片山坡。涂胜说:“这是用我们当地的高山红柳编制而成的沙障,用来固定流沙,倘若没有这些小方格,就没有眼前的景色了。”
作为县林草局生态修复股的助理工程师,涂胜还没有忘记五年前刚来到这里时的样子:以一条不可明辨的线条为界,一边是生长着丰茂水草的湿地,而另一边却只有漫漫的黄沙,一直延伸到他视线的尽头,了无生气。
过去,除了沙,这里植被覆盖面积少,而更让涂胜揪心的是,倘若不能控制住这一边的流沙,那么其必将慢慢向另一边侵蚀,最终将原本湿地吞没、掩埋。而现在,他望着漫山野草终于放下心来。“过去,当地人叫这片土地为‘协玛’,就是沙化地的意思。”说着,他蹲下身来,抓起一把沙土在指间细细捻搓,说:“但现在这些流沙已经有了黏性。”
若尔盖县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涂胜今天所来到的这片地区也是昔日的黄河故道。“若尔盖地处高原,生态环境本身比较脆弱,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个别人为因素的影响,全县草原沙化、湿地萎缩等情况日益堪忧。”涂胜说,“固沙”保护的不仅是若尔盖秀丽的自然风光,更是保护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水源。
不能眼看着沙化面积渐渐扩大。年,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年若尔盖县沙化土地治理工程(二期)项目在当地预备实施,项目第43号小班治理面积为.55公顷,预计投入万元,计划以“2年建设,3年维护”为步骤,共计5年完成。年9月,项目正式进场施工,至年底完成。
掩映在草丛中的高山红柳沙障
“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多名工人亲手编制了这些高山红柳沙障,大约有26万个。”涂胜介绍,该项目主要采用“高山柳沙障+植灌+种草+施肥+围栏封禁管护”的治沙模式。一个高山柳沙障宽2米、长4米,在沙化区域错落排开,先将沙化地分割成一个个的小格子,再在小格子里施上有机肥、农家肥,撒上燕麦、老芒草等草种,每个小格子里还扦插着高山红柳苗。
“高山红柳的根系横向生长,可以牢牢地将流沙抓住,而这些沙障不仅防沙流动,打下去的树桩也有一定的存活率,只要存活下来,它生的根又可以进一步地抓牢土地,”涂胜说,“它们就像披在山坡上的一件防沙‘铁布衫’,谱写了若尔盖的‘绿色奇迹’。”经过约3年的建设,该区域已经进入维护期,而这里的植被盖度也已由原来的10%以下,提升到了30%。
实际上,从六、七十年代开始,若尔盖就已经开始对流沙问题进行治理。自年实施“四川省若尔盖县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项目以来,相继实施了省级防沙治沙、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沙化治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沙化治理、植被恢复等政府性投资建设工程。
截止年底,先后累计投入资金3.7亿元,治理了各类沙化土地2.7万公顷,占全县各类沙漠化土地总面积33.62%。
如今的西仓村,流动沙区所在区域风蚀情况明显减少,野草等植被布满山坡,在秋日阳光下,摇曳着金色的光芒。涂胜说,5年期满后,这片区域将再次还给老百姓,那时候,他们会积极向群众宣传沙化治理的不易,鼓励百姓采取轮牧等方式,共同参与这片沙化区域的后期维护当中。“沙化治理难,耗时长,但破坏起来却很简单,真正要保护我们的土地,还是需要所有人共同参与。”涂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