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阿坝打造绿色发展实践典范上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郑华国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doctor/42940/

雨过天晴的若尔盖花湖湿地,纯净的湖泊倒映着蓝天白云,水天交融,配以远处的青山,近处的黑颈鹤,美不胜收,让人不禁发出若诗若画若尔盖的感叹。

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北部的若尔盖县,素有“川西北高原的绿洲”之称,是我国三大湿地之一。若尔盖纯净的天、地、山、水离不开阿坝州政府和人民多年来坚持的严苛的生态保护措施。

作为长江、黄河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阿坝州的发展定位是建设“川西北生态示范区”,近年来通过退耕还林、退牧还林、天保工程、防沙治沙等项目,不断探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修复新路径,共同提升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州长杨克宁表示,加强生态保护,不仅关系美丽家园建设,更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民族永续发展。阿坝州将继续坚持“生态立州”理念不动摇,坚持保护、建设、治理“多管齐下”,扎实做好生态保护“大文章”。

抓大保护:标本兼治守护母亲河

阿坝州在守护长江、黄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据四川省水利厅数据,四川境内黄河干流河道长公里,流域面积为1.87万平方公里,涉及阿坝州阿坝县、红原县、若尔盖县、松潘县和甘孜州的石渠县五个县。黄河干流枯水期40%的水量、丰水期26%的水量来自四川。

以若尔盖湿地为代表的川西北湿地是黄河主要水源涵养地之一。据若尔盖县科学技术和农牧局局长张建荣介绍,近年来,若尔盖县委、县政府紧抓国家实施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等重大政策机遇,全面推进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年至年,若尔盖县实施“四川省若尔盖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投资万元,恢复与保护湿地公顷。

花湖是若尔盖高原湿地的核心区。为构建良好的高原湿地生态环境,若尔盖采取限牧、禁牧等方式,积极保护花湖湿地。“现在,我们将牦牛控制到了合理数量,同时,景区已全面拆除包括2.86公里的木质栈道和七处观景平台、休息亭、休息长廊等旅游设施,并迁建到花湖湿地缓冲区之外的实验区。”张建荣说。

若尔盖湿地是国内面积最大、分布集中、保存完好的高原泥炭沼泽,泥炭储量约70亿立方米。泥炭是非常珍贵的自然资源,它深埋于湿地底下,犹如海绵,一公斤泥炭可以储存8公斤水,是河流重要的调节器和净化器。“一旦泥炭暴露在空气中,可能产生严重的生态后果,使高寒湿地从碳汇转变为碳源,还可能导致黑土滩的形成。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我们一直在做植被修复工作,你们看泥炭上面,那是一层层厚厚的植被。”张建荣说。

“泥炭资源也是重要的能源,曾有企业想投资泥炭发电站,考虑到环境承受力,我们拒绝了。我们要保护好母亲河源头,这不仅关系本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也关系长江、黄河中下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张建荣的话语中带着神圣感和使命感。

严格的保护与控制措施,让花湖湿地越来越美。据资料显示,自若尔盖花湖湿地实施水位管理工程后,湿地面积由公顷扩大到公顷,主要保护对象——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由过去的余只增加到现在的余只。

守护好母亲河水源涵养地,在“治标”之外,还需要“固本”。近年来,同属于长江和黄河水源重要涵养地的阿坝州红原县在抓生态保护的同时,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和高效集约的现代农牧业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从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来到位于红原县绿色产业园区的红原花海光伏电站,一排排光伏电板立在枯草沟里。电站的一位运维人员说,自年电站并网发电以来,电站持续稳定运行,年发电量万千瓦时。

红原县经济商务和信息化局商务股长卢玮表示,红原县拥有丰富的光能资源,高原现代畜牧产业及生态能源综合开发项目对草业种植、畜牧养殖、旅游观光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据卢玮介绍,红原县绿色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用地0余亩,累计投入资金余万元,以畜产品精深加工、清洁能源、中藏药研发生产为主导产业。目前,绿色产业园区入驻企业23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户,预计到年入驻绿色产业园区企业将达到25家,规模以上入驻企业将达到12家,拟实现总产值15亿元。

促大转型:曾经的伐木工现在的造林员

时间回到年8月,四川省召开全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作大会,决定自当年9月1日起,甘孜、阿坝、凉山、攀枝花、乐山和雅安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当年,阿坝州在全国率先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试点,按照《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于年全面启动实施天保工程一期。

曾经的森工大军从“伐木工”转变成“造林人”。据阿坝州马尔康国有林保护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天保工程启动以来,该局全面停止经营性原木采伐,职工由“砍树人”转变为“植树人”、“护林人”,大力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近年来,该局不断创新管护措施,采取车辆机动和无人机巡护,设卡检查,安装林区防火监控系统,搭建视频调度系统等方法,切实有效地守护好绿水青山。

通过20多年的天保工程建设,阿坝州马尔康国有林保护局有效管护万亩国有森林资源,累计完成人工造林44.89万亩,封山育林97.1万亩,森林抚育41.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5.6%,林草覆盖率达98%,林区生态功能得到逐步恢复,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林区新景象得以呈现。

在推进生态保护建设的同时,阿坝州马尔康国有林保护局不断探索,走出一条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转型发展之路。

依托绿水青山,该局坚持“一场一策”思路,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模式,发展林下经济,形成禽类和阿坝中蜂养殖销售、森林蔬菜种植、森林食品采集等特色经济,已建成两个家禽集中养殖场和两个种植基地。

利用资产、地域优势,该局做大做强第三产业,开展城市服务、宾馆住宿、气站销售、物业管理、铺面租赁等经营,年产值达万元。

利用森林资源优势,打造生态旅游。马尔康国有林保护局依托梭磨河森林公园,重点推进建设毛木初“森林人家”,通过近三年的建设,扩建林区公路20公里,修建休闲木屋20栋,多功能厅1栋,木质走廊米,林间栈道米,森工文化宣传长廊和野生动植物科普长廊各一处,着力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产业。年,梭磨河森林公园接待游客余人,实现经营收入60万元。

马尔康国有林保护局的发展是阿坝州森工企业转型的一个缩影。阿坝州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多年来,阿坝州林区条件越来越好,森林覆盖率年年攀升,川江河段水质持续向好,职工队伍也逐渐稳定,工资待遇不断好转。

啃硬骨头:从沙土地到绿洲的嬗变

川西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和长江、黄河上游的源头,生态区位重要性不言而喻。据年四川省沙化土地监测报告显示,全省有85个县存在土地沙化问题,沙化土地面积达.5万亩,其中,川西北地区有沙化土地.56万亩,占全省沙化土地总面积的80.6%,涉及31个县,其中若尔盖、红原、阿坝、石渠等县沙化问题较为严重。

在西北草原沙化土地面积呈扩大趋势的背景下,年,四川省启动“川西北防沙治沙省级试点工程”,先期在阿坝州若尔盖县、甘孜州理塘县开展省级防沙治沙试点工程。年,全面启动川西北防沙治沙工程,投资73.8亿元。

在与沙漠搏斗多年后,阿坝州摸索出一套适合高寒沙地的流动沙地治理模式、半固定沙地治理模式、固定沙地治理模式和露沙地治理模式,同时筛选出合适的树种、草种。通过对沙化的逐年治理,有效遏制了阿坝州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问题,减少了流入江河的泥沙量,切实做好维护“中华民族水塔”的任务。

作为川西高原生态修复示范样板地的若尔盖县,自年实施“四川省若尔盖县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项目以来,相继实施了省级防沙治沙、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沙化治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沙化治理、植被恢复等政府性投资建设工程。截至年底,先后累计投入资金3.7亿元,治理各类沙化土地2.7万公顷,占全县各类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45.30%。在与沙漠长达30多年的拉锯战中,若尔盖县经过不断研究和创新,总结出治理高寒流动沙地的方法三部曲:固沙保水、土壤改良、封禁管护。据了解,该项技术治理模式和选育治沙植物及种苗繁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为打赢治沙持久战,阿坝州还不断推动沙化治理与贫困群众精准脱贫互促双赢政策,推行“森工企业+农户”、“公司+专合社+农户”模式,让森工企业、专合社、村集体、农牧民群众等成为沙化土地治理的参与主体和受益主体。

依托防沙治沙工程的实施,阿坝州吸纳贫困群众参与工程实施和工程管护,从而获取劳务收入。据初步测算,自年以来,阿坝州沙化土地治理产生万个劳务用工份额,累计增加当地农牧民群众劳务收入1.9亿元。

原文转自:经济参考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48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