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阿坝师范学院“青春心向党,推普助振兴”志愿推普小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求吉乡嘎哇村给学生上课。阿坝师范学院巫山/摄
7月1日,四川民族学院“格桑花开,‘语’你同行”推普实践团在康定市姑咱片区寄宿制学校开展夏令营活动。图为课堂上小朋友积极参与课堂问答环节。四川民族学院白雨婷/摄
7月19日,西华师范大学“推普支教”实践团队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沙沙普村开展推普活动。图为当地孩子认真地做笔记。西华师范大学张继成/摄
对很少出远门的孙向向来说,今年暑期的这次“推普”社会实践,算得上是一次“远行”了。
他所在的团队来自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人文学院。7月11日,他们来到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八堡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主要目的是推广普通话,对留守儿童开展走访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助力乡村振兴。
在八堡彝族苗族乡走访留守儿童的过程中,孩子们认真的学习态度,久离父母、缺少关爱的孤单身影,深深触动了孙向向。
这次“远行”让他萌生了“用实际行动帮助那些留守儿童”的想法,他在实践感悟中写下这样一段话:通过走访调查,记录我看到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他们,帮助他们。
和孙向向一样,近年来,成千上万名大学生组成“推普”社会实践队伍,利用暑假,前往普通话普及率较低的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开展普通话推广、技能培训等活动,为民族地区注入新活力,贡献青春力量。
从年开始,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共同主办“推普脱贫攻坚”“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副司长王晖表示,这一活动如今已成为学生暑期实践的重要品牌活动,累计吸引了3万多名大中专学生主动投身社会实践服务,帮助民族地区的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壮年和儿童学习普通话,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良好作用,受到了广泛好评。
为了引导孩子说好普通话,7月15日,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推普支教”赴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教育脱贫实践团队,走进越西县沙沙普村,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活动。
实践团队员潘鑫怡为当地孩子准备了绘本故事《嘟嘟和巴豆》,除了带领小朋友用普通话阅读绘本,还引导小朋友进行角色扮演,增进友情。
7月19日,实践团队员带着为小朋友准备的学习用品,来到沙沙普村组长曲木曲者家中。在一个由树干、农作物秸秆和塑料板搭建的简易房子里,实践团队员张继成教了大家一首古诗词《竹石》。
课堂上,张继成给孩子们讲解了《竹石》中表达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并带着孩子们一起朗读。
当看到一个皮肤黝黑、扎着马尾辫的女生将本子放在腿上,认真做着笔记时,张继成按下相机快门,定格了这一画面。
“看到小女孩认真记笔记的样子,我觉得我们的初心开始实现了。”实践团队员朱丽娟介绍说,团队选择《竹石》这首诗,是想激励当地的孩子学习竹子顽强坚韧的品质,希望他们不要被大山困住,好好学习,拥有美好的人生。
结束在康定市姑咱片区寄宿制学校的“推普”夏令营活动时,四川民族学院“格桑花开,‘语’你同行”推普实践团队员李佯珂收到一封字迹歪歪扭扭的手写信,是她的学生旦增康珠写的。
信上写道:佯珂老师,几乎每节课都是您在讲,我感觉您很累。我觉得您是最辛苦、最认真的。祝您大四的学习圆满顺利。
“我收到信后,感觉很多美好画面都在眼前浮现。”李佯珂记得,自己第一天给旦增康珠所在班级上课时,旦增康珠就特地把她的名字记在本子上。“她每天都会来找老师说话,还说好像在哪里见过我,我觉得这就是一种缘分吧。”
就是这样的小细节,让李佯珂非常感动,“虽然辛苦,但我觉得我们做的工作是值得的。”
我们在这里“青听”民族教育一线的声音,投稿邮箱zqbmzjy
.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李华锡来源:中国青年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