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地现湖泊红原县有效治理沙化土地677

02:41

6月15日,在第27个“世界防治沙漠化与干旱日”来临之际,走进红原县瓦切镇德香村防沙治沙点可以看见,为治沙所植的灌木已有一人高,灌木草地间蓄出不少深浅不一的湖泊。

尹伟是红原县林草局林业生态修复股股长,从事生态修复工作已经八年,八年间,他也不记得在这片沙地上来回走过多少次,看着现在沙地中“三五成群”的麦草,他很欣慰,“这个草就算是生存下来了,可能再过5年它会变成10株,它会慢慢向四周蔓延,根系开始扩展,水土就能固定住了。”

作为若尔盖大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原湿地与若尔盖湿地一起,被誉为“固体高原水库”、黄河“蓄水池”、“西部高原之肾”。是重要的“储碳库”和“吸碳器”,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减少温室效应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在第五次全国沙化土地监测数据中显示,红原县有沙化草原9.8万余亩,包括重度和中度沙化草原6.77万亩,轻度及明显沙化趋势的草原3.03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77%。其中德香村沙化草原3.6万亩,占全县沙化草原的36.7%。

气候变暖、沼泽疏干、过度放牧、鼠虫害等都是导致草原沙化的重要原因。年之前,红原县草地沙化更是以每年8%的速度扩展蔓延。黄沙开始在这片土地上横行。

“以前可以说是寸草不生,这整个大区全部都是流动沙地,人站在上面都感觉沙子是在流动的。”尹伟回忆着过去。

草地沙化给生态环境建设带来诸多困难,限制了农牧民们的生产生活,也成为制约全县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

治沙势在必行!

年,红原县被纳入川西北省级防沙治沙试点示范工程,全县积极响应,多管齐下开启了大规模治沙进程。

首先就是针对不同类型沙地制定了不同类型的治理模式。如“流动沙地网格状沙障+防风林带+灌草间植”、“半固定牛羊粪固沙+种草”等,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鼠虫害治理,以达到“治理一片、见效一片、保护一片”的治理目标。

一格格草种下去了,防风林带初见雏形,下一步就是要把牧民群众拉入到治沙工作中。

在一个群众以放牧为生的地区,要开展工作首先就是要转变草地治理区原住牧民畜牧生产方式,提高牧民科学养畜水平,降低牧民对草场资源的依存度。

同时强化宣传,给当地老百姓讲清沙化的严重后果,让老百姓才参与到沙化治理中,把“草原放牧人”变成“生态治理者”,让生态修复与扶贫共建共享。

据了解,自年以来,红原县整合开发生态管护公益性岗位个,覆盖全县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年,每个管护岗位实现了元增收的目标。

攻易守难。为使治沙效果更好,红原县政府将治理后的草地移交给当地的牧民群众,让老百姓分片区管理,再次巩固提升治理效果。

四川红原嘎曲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副局长曾伟表示:“这几年治理下来,取得的效果是很好的,这里面的树和草都长起来了,鸟的种类多了,植物的种类也从6中提升到20种。”

自年启动实施防沙治沙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以来,全县防沙治沙工作累计投入万元,有效治理沙化土地6.77万亩。

通过十多年努力,经过治理后的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转化为固定沙地,露沙地植被盖度增加,流动沙地林草植被盖度从治理前的不足10%增加到目前的60%并得到稳定,全县沙化土地生态恢复整体持续向好,积累下了宝贵的防沙治沙“红原经验”。

下一步,红原县将建立健全全长江、黄河上游生态横向补偿机制,引导生态收益地区与保护地区之间、上游与下游之间,通过资金补助、产业转型、人口转移、人才培训等方式实施补偿。

抓住“十四五”规划发展的契机,加强成果保护,在沙化土地治理区形成10年以上的长效管护机制;加大资金、科技投入,探索、研究、试验防沙治沙新的经济模式,使之在沙化土地得到治理的同时增加牧民的经济收益。(庞忆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4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