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原有图有经验生态文明建设这样做

草原生态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筑牢川西北高原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红原县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强草畜平衡工作宣传,引导牧民加快牲畜出栏,认真落实草畜平衡制度,实现了牧民增收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双丰收。红原县安曲镇哈拉玛村是红原县草畜平衡试点乡村,近年来率先拉开了红原县在全国涉藏地区积极探索“草畜平衡、减畜不减收,实行科学养畜”的生产经营模式转变的序幕。多年以来,经过不断改进优化,在其他乡镇逐步推广,为红原牧区实现草原增绿、牧业增效、牧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坚持群众自愿,政府引导针对草场不连片、牲畜冬瘦春死亡、草场退化严重等问题,由村“两委”组织村民召开群众大会,85%以上村民表决同意限养牲畜和进行联户内草场置换,剩余劳动力转产,并上升为村规民约,约束全体村民规范遵守执行。同时,县委县政府和相关部门深入持续宣传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草原禁牧管理办法、草畜平衡管理办法,引导牧户履行义务责任,发挥主体作用。坚持以草定畜和以人定畜相结合哈拉玛村坚持以草定畜和以人定畜相结合,提出“年底以前在本村登记在册的牧民每人限养18头牛,底以后的外来人员和新增人员每人限养9头牛”的“限畜令”。全村牲畜存栏由24.3万个羊单位减少到11.4万个羊单位,草场压力得以缓解。坚持草场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置换坚持以群众为主体,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以联户为单位,将已承包到户的草场在联户内进行科学合理置换,签定协议份,完成26个联户、户牧户,置换39万余亩草场,实现了牧民在置换的草场内生产定居,从根本上摆脱了传统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减轻了生产管理成本和劳动强度。通过定居草场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大幅度提高了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实施成效。坚持设施配套,产业融合发展为实现牧户减畜增收的目标,该村一是强化基础配套,通过采取牦牛冻精改良、实施人工种草、购置牧业机械设备,建立划区轮牧试验点、建设标准化暖棚、家庭牧场、安装输电线路、建设牲畜防疫巷道圈、生产性道路等措施,不断完善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二是强化资源潜力挖掘,该村依托红原机场航空港区位交通优势,深度挖掘民族文化、牧业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等自然资源和遗产,大力发展牧旅融合产业,引导牧户转产转业就地就近就业;三是强化院校合作,年,该村与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启动实施了“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示范项目。坚持草畜平衡就是生态保护与生产发展的平衡从生态层面看,自启动草畜平衡试点工作以来,当地实现了天然草地植被覆盖度从试点前的70%提高到87%以上。人工草地鲜草产量达到公斤/亩以上,可为余头大牲畜提供饲草,大大缓解了草畜矛盾,遏制了生态恶化,改善了草地环境,促进了生态步入良性循环;从经济层面看,推行草畜平衡制度,牧户人均纯收入由试点前元增加到年的元;棚圈、巷道圈等畜牧基础设施覆盖率由30%提高到95%以上;牲畜出栏率由18.7%提高到29.6%;牲畜死亡率降至3%以下;从效应层面看,实施草畜平衡试点工作,引导牧户科学养畜,提高了畜产品加工原料品质,延伸了产业链条,让更多剩余劳动力从事第二、三产业,拓宽了牧民的增收渠道。草原是牧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生态资源,保护草原生态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对牧区发展和生态恢复都有着非凡的意义。红原县始终坚持把保护草原作为首要任务,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压紧压实草畜平衡制度,并支持、鼓励和引导农牧民储备饲草料,改良牲畜品种,推行舍饲圈养,加快畜群周转,降低天然草原的放牧强度,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确保实现农牧民持续增收。

来源:微红原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4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