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贵平文|图
英国作家迈克尔·莫波格的小说《战马》,有个令无数人唏嘘的桥段:一战时英德阵地上,深夜,出奇的宁静蓄积着对阵两军的暗中发力。这时,英国士兵阿尔伯特的小骏马乔伊,瘸着四蹄儿跑到阵地中间,被堑壕铁丝网绊倒扎伤,它嘶叫着,奄奄一息。
这时,两军同时有人喊“先不要开火”,德军阵地首先跑出一个高举双手的士兵,他用钳子将小马儿身上的铁丝剪断。同时,一名英军也操起钳夹跑出来,两人合力救活了小马……
这个故事说明,不论在哪个国家,处于哪个时代,马都备受人类的喜爱呵护,而对马的依赖,更是贯穿于整个冷兵器时代。
马,作为高端的战争装备,是“甲兵之本,国之大用”(《汉书·马援传》),扮演着战争机器的重要角色。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遴选良马进行胡服骑射,那时衍生出的兵种就是我国最早的骑兵。最为世界史学家津津乐道的,是蒙古铁骑。蒙古铁骑用战马与蒙古刀把冷兵器时代的骑兵推向一个极致,无论是力量还是战术都是一流,蒙古铁骑驰骋天下的年代,无人可匹敌。
因为战争,衍生了茫茫山岭里茶马商队走向了明确的目标地——茶马互市。
茶马互市,简单说就是茶马交易。这种交易最早出现于唐代,直到宋朝才成为定制。
宋朝统治阶级之所以重视茶马互市,主要是为了维护宋朝的边疆安全。宋朝还专门设立了茶马司,职责是:“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当然,有个前提是,番地对茶叶的需求量也极大。“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明史·茶课》)。没有茶喝,他们就坐立不安,就会生病。
以茶容易,怎么个“易”法?七世纪在西藏,松赞干布在位时,曾指定专人与唐进行茶叶贸易。由于西藏茶叶需求量大增,西藏每年都以大量优良马匹与内地互换茶叶。也就是在那个时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藏汉两族间传统的茶马互市。
在茶马互市的历史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若尔盖县,书写过荣耀的一笔。若尔盖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系四川通往西北省区的北大门。若尔盖唐克镇生产的河曲马鼎鼎有名。
初夏的一天,我和几个朋友自驾来到若尔盖县唐克镇采风。唐克镇,是著名的“九曲黄河第一湾”,也是茶马互市历史上河曲马的原产地之一。
眼前的九曲黄河第一湾,距若尔盖县城61公里,地处草原腹心地带。远眺,白河于此汇入黄河,形成浩渺气势。河面宽而蜿蜒,曲折河水分割出无数河洲小岛。山坡下的索克藏寺院,修筑于黄河第一弯山凹临河处,白塔古寺,经幡飘扬,帐篷里飘出的炊烟,袅袅娜娜升腾在彩云间,与迤逦而来的九曲黄河,彰显出大自然的悠远博大。阳光下,一群群黑色的、褐色的、白色的河曲马在低头吃草,它们徜徉的身影和天上的流云投射在浅蓝色的黄河中,构成一幅动静结合的和谐画面。
我后来采访对唐克马很有研究的若尔盖县文史研究专家蒋桂花女士,蒋桂花说,在过去的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而许多良马的产地多在高原,如中国三大名马之一河曲马就出产于青藏高原的黄河九曲一带(今川、甘、青三省交界的黄河草原),清朝以后,这里养殖的河曲马也越来越多。
蒋桂花说,河曲马体型好、毛色亮、耐力强、能拉善驮,既是冷兵器时期的“国之大宝”,也是农耕时代人们青睐的“劳作工具”。尤其是,河曲马对高寒多变的气候环境有强的适应能力。在终年群牧的情况下,夏秋上膘快,冬春掉膘慢,表现体内沉积脂肪的能力强,体况随季节变化不显著。对一般疾病抵抗力强,常见的胃肠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发生很少。
若尔盖的河曲马是一个古老的马种,历史上曾称之为吐谷浑马。河曲马,原产于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先祖为青藏高原高寒山地草原马。古羌人以游牧为生,逐水草而居,大约在战国末年,牧民将这样的马种带到了若尔盖黄河九曲之地,培养出了新的良马河曲马。
当年,秦人从羌人那里得到了河曲马,运用于军事并训练组织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可以说,没有羌人用河曲马装备起来的秦国骑兵,就很难有中国第一个统一王朝。今天,我们从西安秦始皇的兵马俑中,还可以看到秦人河曲马部队的风采:满身铠甲的武士坐在高大的马上,威风凛凛。
北宋建立初期,曾与辽国发生过数次大的战役,希望收回燕云十六州,但宋军败多胜少。宋末,辽东女真族在灭辽后直接将矛头转往宋朝,北宋虽然最终灭亡了,但大大小小战役中,四川唐克镇九曲黄河第一湾配送的彪悍军马,还是立了很大的功劳,仅仅北宋咸平三年(年),唐克镇就运送了约八千多匹河曲军马,供给前线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