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号召推广的“土法治沙”在中国基层是怎样开展的?来看看若尔盖草原的扎琼巴让如何令牦牛加入治沙小分队。
扎琼巴让在治沙点。图片来源:冯灏/中外对话
夕阳下,光着身子的牧民孩子在草场上肆意奔跑。这里是位于四川、甘肃和青海交界的若尔盖。“我就是这么长大的,我和兄弟们小的时候,这草丛还能藏身,蹲下来就能玩捉迷藏了”,43岁的若尔盖人扎琼巴让告诉我。位于青藏高原西北边缘的若尔盖是中国三大湿地生态系统之一,黄河30%的水源补给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沼泽湿地。然而,在这里,近百年来,拥有强大生态净化作用的沼泽、湿地越来越难觅踪迹。四川省沙化荒漠化监测中心年的监测统计资料表明,若尔盖湿地已有超过个高原湖泊干枯,4.67万公顷的草原变成沙漠。这里每年还要增加公顷的沙化草地,并以每年11.6%的速度增加。过去七年里,巴让在家乡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治沙。在平均海拔米、3成草场面临沙化问题的若尔盖地区,他耗费7年时间,组织超过位当地牧民植树种草,用本地研发的方法将1万亩黄沙变回了绿洲。这个离开家乡读了大学,曾经梦想用藏文书写长篇文学巨著的“前文艺青年”,不仅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自己身边的世界。
麦溪乡是巴让的家乡,若尔盖草原上沙化最严重的地方。若不加治理,这一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湿地将变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沙漠。图片来源:扎琼巴让
这样的依靠本地力量治沙成功案例正日益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