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敕勒歌》中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还是白居易笔下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反映了草原的稳定再生能力和世人对草原的美好想象。
阿拉善通湖草原旅游区沙丘环抱、绿草茵茵、牛羊成群、候鸟翩翩(图片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我国是一个草原资源大国,天然草原面积近60亿亩,占国土面积的41.7%,在全国南北方均有分布,其中约80%的天然草原集中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草原如同皮肤一样覆盖着山川大地,是维系国家生态安全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草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重要资源。
03:04《中国草原》——《草原法》颁布35周年纪念日视频(视频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01
加快推进草原法修改
6月17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召开纪念草原法颁布35周年暨草原法修改座谈会,总结依法治草经验,加快推进草原法修改工作。本轮草原法修改,核心任务是要适应中央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需要,坚持生态优先的方针,努力遏制草原退化趋势,加强草原生态修复,恢复草原生态服务功能。
甘肃省祁连山北坡的皇城草原(图片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草原法》是我国草原管理的根本大法,是草原保护修复利用的总章程。年6月18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标志着我国草原工作进入法治化轨道。伴随着我国草原保护修复事业不断发展,年1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对《草原法》进行了修订。《草原法》的贯彻实施,推动了我国草原实现历史性变革,对于保护修复和科学利用草原,加快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02
草原生态质量显著改善
年至今,中央累计投入工程建设资金超过亿元,仅退牧还草工程投入资金已达亿元,累计增产鲜草8.3亿吨,约为5个内蒙古草原的年产草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安排草原工程建设投资多亿元,累计完成草原治理任务超过10亿亩次,带动了地方及社会各方面对草原的投入,草原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草原畜牧业发展基础更加巩固,草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显著加强。
上图:呼伦贝尔大草原旅游区
下图:陈巴尔虎万马奔腾游牧文化节(图片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为建立草原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保护草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自年开始,国家在内蒙古、西藏、新疆等13个主要草原牧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对农牧民科学利用草原、开展草原禁牧、实施草畜平衡给予奖励补贴。9年来,国家对牧民的补助奖励资金达多亿元,近0万农牧民从中受益。年,六大草原牧区农牧民人均收入是年的80倍。
《草原法》对实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草畜平衡、基本草原保护等制度作出了明确规定。截至年,全国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面积分别达到26亿亩、12亿亩,64%的草原被划定为基本草原。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牲畜超载率较年降低23.8个百分点。保护草原深入人心,草原从无序利用,逐步转变为依法管理、科学利用,草原生态修复理念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03
青草如茵美如画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草原保护修复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发生了历史性、全局性的变化,呈现总体改善、稳中向好的态势。年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达10.9亿吨,连续8年超过10亿吨,实现稳中有增;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5.7%,较年提高4.7个百分点;草原鼠害、虫害绿色防治比例达到89%、84%。
上图:阜新县化石戈草原
中图:青海天峻草原
下图:四川阿坝州若尔盖县热尔草原
(图片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草原法》作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草原保护修复长远发展,涉及亿万农牧民切身利益,是草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应围绕《草原法》贯彻落实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不断推进草原改革发展,着力加强草原依法管理,加快推进草原保护修复制度体系建设,构建草原保护修复的“四梁八柱”,积极促进草原地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新的贡献。
6月的草原,芳草连天,草长莺飞,花开烂漫,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绿色画卷正在中国草原上徐徐铺开。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草原保护修复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加大草原保护修复力度,提升草原生态服务功能,提供更多优质草原生态产品,注入了强劲动力。我们相信,中国草原的宏伟蓝图将越绘越美丽。
文章来源丨中国绿色时报
审核丨唐秀萍
编辑丨王莉
版式丨吴竹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