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西瓦灌溉工程倒虹吸工程。郭莹摄
发源于巴颜喀拉山的黄河,自西向东流经中国九省,翻越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由涓涓细流汇聚成大江大河,滋养中华大地,哺育华夏儿女。她曾温婉柔美,也曾咆哮肆虐。
如今的黄河,通过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在湿地保护、沙化治理、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长足进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与发展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已然形成。昔日“爱发怒的母亲”,静悄悄变为一条流淌的幸福河。
习近平总书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由中央网信办传播局主办,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及沿黄各省市媒体积极参与,围绕“中国梦·黄河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题,众多新闻工作者走黄河、看变化,见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新实践、新成效,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久久为功的鲜活故事,不断凝聚起推动黄河保护发展的强大合力。
刚出生的黑颈鹤稚鸟和如诗如画花湖湿地。如科摄
黄河之治:从“害河”到治河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从高耸的青藏高原出发,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经过公里的奔腾,黄河最终在山东注入渤海。79.5万平方公里的流域,养育了亿万中华儿女。但作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她给中华儿女也带来过沉重灾难。
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治理由历史上以防治下游洪灾为主,转向全流域大规模除害兴利、综合治理,传统治河技术与现代水利技术相结合,确保了下游岁岁安澜,同时改善生态环境,为流域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福祉。
铜头铁尾“豆腐腰”,是历代对黄河的评价。所谓“豆腐腰”,指的是河南郑州段花园口向下到濮阳段台前县孙口段,黄河经常决堤泛滥,大堤像豆腐一样松软,经不起风浪。小浪底水利枢纽建成后,在防洪、防凌、减淤、供水、灌溉、发电和生态改善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此黄河不再是“豆腐腰”。如今的小浪底,控制着黄河流域面积的92.3%,黄河径流量的91.2%和近%的黄河输沙量,是黄河干流三门峡水利枢纽以下唯一能够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使黄河下游的防洪能力由60年一遇提高到0年一遇。
同样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还有黄河的中上游。
“高原小江南”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西镇木干村,过去因河水长期冲刷,河道沟壑纵深,形成了黄河两岸与河面之间的巨大高差,附近居民“守着黄河没水吃”。如今,地处黄河上游的拉西瓦水库大坝和李家峡水库库尾之间的拉西瓦灌溉工程,利用拉西瓦电站形成的水头优势,改善并新增灌溉面积20.02万亩,贵德县5乡镇87个行政村8万人灌溉问题被彻底解决。
“黄河上游的蓄水池”四川省若尔盖县,黄河干流枯水期40%和丰水期26%的水量都来于此,生长在湿地中的高原泥碳沼泽就像海绵一般,不断蓄水防水,调节黄河干流径流量。近年来通过保护区严格管护措施,制止不法人员破坏湿地,滥挖泥碳沼泽。如今花湖生态景区内已拥有高原鳅等15中濒危鱼类,以及十余种珍稀动物,今年三月以来,还发现东方白鹳、白皮鹭、彩鹮等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
在黄河下游,黄河滩区是黄河行洪、滞洪、沉沙的场所,长期以来受汛期洪水淹没威胁等影响,滩区群众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安居难、娶亲难为伴。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黑里寨镇郭王村是个跨河村,年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村里实施黄河滩区迁建,全村多户村民一口气搬出了“水窝子”。而迁建社区配套了小学、幼儿园、文体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工业产业园等,村民真正实现了搬得出、住得下、能发展、可致富。
黄河九曲十八弯。郭莹摄
黄河之变:生态产业和谐发展
阿坝州若尔盖县,黄河源头之水与白河在唐克镇蜿蜒交汇,形成壮美的“九曲十八弯”。这里没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迈气势,水流清澈缓慢,形成宁静婉约优雅风姿。粼粼波光与碧草蓝天相互辉映,美景独特令人心醉。
年以来,若尔盖县以“水”为脉络,主动融入“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积极构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适度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良好格局。“这些地方以前都是流沙,现在它们已经被牢牢锁住了。”9月20日,若尔盖县辖曼镇西仓村治沙点,若尔盖县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修复科工程师涂胜弯下腰,随手从地上抓起一把沙土,反复揉捻。远处,昔日的荒坡已生发出点点青绿,远远看过去,荒坡被高山柳沙障编成的网围栏覆盖,沙化地块被牢牢“锁”住,留下深浅不一,大小均匀的网痕。
辖曼镇西仓村治沙点是《川西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年若尔盖县沙化土地治理工程(二期)》项目第43号小班,治理面积为.55公顷,主要采取了“高山柳沙障植灌种草施肥围栏封禁管护”治理模式。目前,这处流动沙地经过综合治理效果明显,流动沙丘转化为半固定沙地甚至固定沙地,流动沙源的蔓延趋势被遏制,流动沙丘所在区域风蚀情况明显减少。
若尔盖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沙化治理,对保护当地草原植被,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意义重大。数据显示,截至年底,若尔盖县先后累计投入资金3.7亿元,治理了各类沙化土地2.7万公顷,占全县各类沙漠化土地总面积33.62%。随着国家、省、州、县对沙化土地治理力度的持续加大,通过政府投入、部门联合、乡村联动,以项目为支撑,坚持重点治理,当地沙化程度也呈现出“总体好转、局部可控”的良好趋势。真正形成治理一片固定一片,成活一片增绿一片。
广褒的热尔草原上,离黄河九曲第一湾最近的小镇唐克镇,当地居民已走出草地,去北京学习布偶缝制技术,再回到家乡,一针一线缝出吉祥娃娃。几年来,小镇上不仅有了畅销国外的吉祥娃娃,还有了电影院,国内外大片同步上映,居民的生活悄然变化。唐克镇白河社区设计制作了被称为“草原小精灵”的民俗文化产品——吉祥娃娃。目前,吉祥娃娃的设计从第一代到现在的第四代已有30余种,第三代吉祥娃娃已经走出国门,远销到日本、荷兰、瑞士、澳大利亚等国,被形象地。老百姓从最早入股的.2万元、贷款万元,现在拥有固定资产万元,白河社区用近4年的时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0到1的转变。
在陕西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驱车穿行山路,山峁间松柏茂密、梯田环绕,山涧中清波荡漾,绿水盈盈。以前,高西沟植被稀少,山上光秃秃的,水土流失非常严重,雨涝流泥浆,冲成万条沟。肥土顺水走,籽苗连根丢。据介绍,近年来陕北累计退耕还林还草万亩,治理沙化土地万亩,年均入黄泥沙量由8.3亿吨减少到2.68亿吨。
穿行黄河之滨,处处山青人笑,生态更好、产业更旺、和谐发展的祖国,一路朝阳一路歌。
郑州黄河之畔的炎黄广场。时岩摄
黄河更美:美丽富饶幸福流淌
入秋的若尔盖草原,牛羊四散,鹰隼低飞,骏马奔驰。这里有花湖的明星动物黑颈鹤,也有在湿地新发现的东方白鹳。近年来,随着湿地生态逐步恢复,这里越来越多的珍稀野生动物被发现,其中包括斑尾榛鸡、玉带黑雕、白尾海雕、胡兀鹫等八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这里成了幸福的“鸟的天堂”。
当地藏族管护员如科说,一到三月,黑颈鹤从云南大山包、贵州草海飞到若尔盖湿地,在五六月间完成筑巢、产卵、孵化,在入冬前再飞回温暖的南方。“在保护湿地的过程中,当地居民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护科科长韩金锋告诉记者,若尔盖湿地国际级自然保护区如科这样的管护员有35名,他们大多是当地的牧民,不少人此前还是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
着眼“着眼绿色生态抓保护”、“绿色生产促发展”、“绿色生活富百姓”。近年来,若尔盖当地政府切实落实生态补偿项目,兑现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牧户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牧草良种补贴资金,鼓励牧民自觉实现草畜平衡。同时,当地政府正确处理生态增绿和群众增收的辩证关系,鼓励当地牧民参与河道、草原、湿地管护工作中去,让他们在拥有稳定收入的同时,自觉承担起保护湿地的重任,真正实现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齐头并进。“靠着黄河找到幸福。”
富饶,不仅是水草丰茂,更有沿岸的经济蓬勃。在河南开封,从黄河引来的水景,打造起夜游水系、夜游城墙、夜游双龙巷等,还推出一批夜品、夜购、夜赏、夜游项目,“夜经济”品牌更加响亮,积极扩大内需,强力释放消费潜力。
立足于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开封市还通过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全域规划、全域保护、全域管理、全域经营、全域旅游”,由从过去的“吃、住、行、游、购、娱”向“商、养、学、闲、情、奇”转变,正在形成处处是景、步步留人、月月有节、时时消费、项项有故事、链链相融合的文旅发展新格局。
年以来,开封全市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4.85%和34.95%,以文旅产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对全市经济发展贡献率占据“半壁江山”,文旅“柱石”产业推动开封年率先实现“三二一”产业结构,为产业结构发生历史性转变也作出了应有贡献。
“黄河宁,天下平”。宁静的黄河,正塑造着更美的中国;新时代中国,也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奔流千年的母亲河,因生态保护而愈加靓丽,因高质量发展而焕发生机,而世代生活在黄河流域中华儿女,也以更加雄健的身姿,走在谱写新时代大美华章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