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王代强
草原鼠害是世界性难题,老鼠(包括高原鼠兔、高原鼢鼠、高山姬鼠、玉龙绒鼠、青海田鼠、喜马拉雅旱獭等)啃食草根、破坏植被,造成土地退化。“我省草原鼠害,主要发生在川西北北部高寒草甸区。”省草原工作总站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多年持续努力,我省草原鼠害得到较好控制,试点防治区内老鼠数量下降明显,生态、植被得到较好恢复。近日,记者走进川西北高原,看实践、找对策。
造成草原鼠害的主要老鼠种类
害:
老鼠打洞造丘,造成土地退化
“抓住了!”郭占发喊大家过来看捕鼠成果。“洞口光滑、周围有食草痕迹,下面多半有老鼠。”郭占发和专合社技术员庞五彦一边讲捕鼠经验,一边实操演示。甘孜州、阿坝州等林草部门、企业和群众代表认真观摩、学习。
前不久,阿坝州若尔盖县热尔大坝草原上举行了四川黄河流域草原鼠害防治技术研讨会,甘肃临夏县老虎山灭鼠种草农民专合社进行了弓箭灭鼠技术示范,郭占发是专合社的负责人。
四川省林科院副院长周俗介绍,鼢鼠一年有两个活动高峰期,三至五月交配,九至十月储存粮食,因此,这既是老鼠打洞造丘的高峰期,也是鼠害防治的高峰期。
鼠类对草原的危害
川西北北部高寒草甸区高原鼠兔、鼢鼠活动频繁,倘若数量超过当地承载量,就会形成草原鼠害。记者在若尔盖、红原、石渠等高海拔草原上,看到了老鼠、鼠洞和洞口周围垒起的土丘。“这些土丘,就是高原鼢鼠在打洞过程中垒起来的。”省草原工作总站技术人员介绍,草原上的老鼠以牧草为食,根茎叶花都会吃,破坏墒情(指作物耕层土壤中含水量多寡的情况),影响植被出苗和生长,甚至造成土地沙化。老鼠还可通过跳蚤、接触等途径,将鼠疫、泡型包虫病等多种疾病传播给人和家畜。
高原鼠兔每年繁殖1-1.5胎,每胎平均为3-8只,下一代次年可参加繁殖。研究表明,如果草原鼠害当年防治效果达不到90%,至多三年后就将恢复到原来的危害水平。川西北高原鼠害地区是生态脆弱区,一旦遭到鼠害破坏修复难度更大。
治:
从灭鼠到控鼠,理念技术升级
在热尔大坝,记者看到,天空中不时有老鹰盘旋飞过,有的停留在了类似电杆的架子上。“这叫招鹰架,老鹰是老鼠的天敌。”若尔盖县林草局技术人员说。
老鹰抓老鼠一般会站在高处观察,然后俯冲下来。在草原平坝等视野开阔区,专家每隔-米安装一个招鹰架,高5至8米,老鹰在架上落脚观察,甚至巢穴安家。在川西北鼠害防治区域,还招引或投放了狐狸、黄鼠狼捕捉老鼠,一只狐狸的控制范围可达到两万亩。这种间接的控鼠方法,既安全又环保。
鼠害洞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是化学药品灭鼠,效果明显,但副作用也大。灭鼠的同时也将其天敌及周边动物灭掉,且化学药品有残留,易造成二次中毒和环境污染。”周俗说,后来转变了观念,从灭鼠变为控鼠,因为鼠类也是生态链的一环,超过环境容纳量才成为害。
此前,原农业部组织实施全国草原“无鼠害示范区”建设项目,目标就是“有鼠无害”。我省选择在雅江、道孚等8个地方建设了多万亩示范区,重点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修复的角度进行防控。
过去,老鼠吃了化学毒药很难受,会马上向同伴发出信号,如今,提倡使用抗凝血药品、生物杀鼠剂,老鼠刚吃下去不会马上有反应,也不会引起二次中毒,对其他动物较安全;以前,用捕鼠夹捕鼠,被夹鼠会立即向同伴发出警告,如今,打鼠队员在洞口安装弓箭,让老鼠自动“上钩”。“这些控鼠方法,已在川西北多个地区推广应用,效果较好。”省草原工作总站相关负责人说。
策:
持续加大投入,实施综合防控
在甘孜州色达县亚龙乡一片草原上,记者看到,几年前种下的草已长到了膝盖高,良好的固土保水能力,让老鼠无法立足。而另一边未种草的地面上,仍有老鼠在活动。
“这表明,周边生态系统修复治理,是鼠害防治的根本之策。”周俗说,如今,川西北草原治鼠,已从单一的方法灭鼠走向综合防控,“鼠害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持续工程,需要持续加大支持力度。”
色达县的草原鼠害王代强摄
目前草原鼠害防治存在缺资金、缺标准规范、缺防治体系、缺防治药剂等瓶颈。草原鼠害测报、防治信息网络还不够完善,还不能及时掌握鼠害发生动态,监测准确度也有待提高。
调查发现,在植被环境较好的情况下,老鼠的密度相对较小,草和鼠之间存在“草退鼠进”的某种协同机制。西南民族大学教授杨孔等专家建议,将草原鼠害治理和生态修复治理、地方发展进行统筹谋划,加强鼠害治理知识宣传力度,加大相关项目资金配套投入,增强对相关科研项目的支持,尽快建立完善监测预警与防控体系,推动形成群防群治、联防联控的常态化机制。(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